编者按:为推动我省学前教育教学科研成果转化,交流各地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典型经验做法,宣传学前教育典型案例、优秀教育教学成果和先进人物事迹,经研究,将面向各市征集成熟材料,用于宣传推广。以下为宁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经验分享。
泰戈尔说:“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韵律关系。”在我们眼里,这份韵律不仅涉及自然、生态、审美,更关乎幼儿园课程,关乎幼儿园教育。在“爱润童心,自然育人”的办园理念下,我园开展了自然教育种植课程的探索与实践,让教育自然发生,让幼儿在自然中成长。
我园充分利用园所资源打造了“小小农场”种植空间,并将这片田地的自主权交由幼儿,开垦、播种、管理等事宜都是由幼儿自发、自主、自己动手。幼儿在“春种、夏长、秋收、冬藏”中,见证着季节变化与植物生长的生态关系。
一、拓展资源,丰富幼儿认知经验与水平
1. 借助家长资源,提升幼儿感知能力
与年轻教师相比,农村的爷爷奶奶更是种地高手和养殖能手。于是,我园号召每个班级聘请一位有种植经验的家长作为班级的种植顾问,开展不定期指导,为幼儿讲解种植经验,指导幼儿的种植活动。药材类的板蓝根、金银花,爬藤类的黄瓜、豆角,根茎类的马铃薯、萝卜,高大草本植物向日葵等都陆陆续续出现在“小小农场”中。家园合力共同跟进种植过程,使种植活动的效益最大化。
2. 对话自然资源,激发幼儿创作能力
“小小农场”是幼儿与自然相遇、相识的小天地,小巧的番茄、绿绿的辣椒,以及躲在绿叶下的茄子、豇豆、秋葵、苦瓜等都给幼儿带来了美的享受与体验。
“小小农场”里不仅有美,更有可供幼儿自由创想的艺术之趣。幼儿采集各种颜色的鲜花,编织成五彩斑斓的花环;捡拾树根、枯枝、落叶、石头等,制作成秋日画卷。植物的多样性带给幼儿审美的冲击,让幼儿感受到自然的奥妙。
3. 依托本土资源,发展幼儿探究能力
我园地处城乡接合部,土地相对肥沃。每到种植时节,教师都会引导幼儿回家对自家土地的农作物进行观察和统计,或者通过询问爷爷奶奶,调查适合当下种植的农作物,以此决定“小小农场”里的果蔬种类。孩子们通过探究得知,韭菜适合在3-5月种植,只要种一次,就可以长了割、割了长;丝瓜不仅可以吃,等彻底成熟后变成丝瓜络,还可以用来刷碗、刷锅,甚至是用来治病;草木灰可以为土豆生长提供养料,是提高土豆产量的“法宝”。
基于各类植物的特点,我们汇总形成了“小小农场”种植资源分析表,梳理出了不同植物适宜生长的时间段、隐含的教育价值、可能生发的探究点等。
二、学会放手,体现幼儿多元角色
幼儿是种植活动的主体,在种植课程的实施中,应以多元角色参与种植的每个环节。
1. 幼儿是规划设计者
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,在“小小农场”里,我们将自主权交还给幼儿,让幼儿成为规划设计者。面对农场的18块土地,如何认领、种什么、怎么种,成了幼儿热烈讨论的话题。从给土地编号到实地考察,幼儿自主发起了一场别开生面的“申请仪式”,做好了详细的土地攻略,深入调查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及生长环境。
例如,中3班的幼儿想种植向日葵,又考虑到向日葵长高后可能会遮挡其他植物,于是选择了阳光最为充足、位置最偏的6号土地。大8班想要种植黄瓜的幼儿最多,于是选择了靠近围墙的土地,以便于借助围墙搭建支架来帮助黄瓜藤往上生长。
2. 幼儿是问题解决者
作为植物的“看护人”,幼儿经常会发现很多问题,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让他们的种植经验、认知水平被无限拓展。比如,艾草会自动繁殖,种植时需要控制好栽植的数量与距离。于是,幼儿根据艾草的种植距离,先用尺子测量长度,然后做好标记。用雪糕棒标记的地点歪歪扭扭的,不在一条直线上,幼儿便用长积木标齐,沿着积木再次测量、标记,将雪糕棒排列得整整齐齐。在此过程中,幼儿的测量、计数、空间规划、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。
3. 幼儿是管理维护者
园内各班级成立“绿色卫士巡逻队”,对种植区域进行日常管理,每天的巡查工作成了幼儿“很要紧”的事。晨练、做操前、离园前,幼儿都要去种植园巡逻一圈,并采用幼儿口述、教师记录的方式,在黑板上及时记录植物的生长变化。面对鲜活、生动的学习内容,幼儿的好奇心被最大限度地激发,由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探究,并开始尝试自主思考与解决问题,在实践中不断突破认知。
三、陪伴常驻,建构幼儿情感链接
种植是一项难以提前预知结果的活动,幼儿可能感受到成功,也可能直面失败。随着种子的发芽、生长、开花、结果,幼儿会经历一系列的情感波动,从而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,让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生命,实现自我成长。
1. 在期待与现实的碰撞中学会耐心与等待
幼儿在种植西瓜以后,每天都会到田边观察西瓜的成长。当藤蔓上结出青涩的小果实时,幼儿便开始满怀期待地等它们迅速长大。当西瓜长到皮球那么大的时候,幼儿便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提前采摘西瓜,却发现西瓜的个头和甜度远未达到预期的最佳状态。这虽让幼儿感到失望,但也成为了一次宝贵的教训,让幼儿懂得,只有耐心等待,在最合适的时机采摘,才能收获最好的果实。
2. 在希望与失败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与珍惜
大9班的幼儿满怀期待地种下18颗郁金香种球,一周之后发现只有4颗发芽。幼儿开始多浇水、持续松土,但一周后仍没有郁金香发芽。幼儿咨询家长管理员后了解到,天气温度越来越高,已经不适宜郁金香生长了。于是,幼儿将郁金香种球挖出来,储藏在半湿润的沙子中,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。“死了好可惜呀!”“即使失败了也没事,我们拯救过了。”“我觉得不会死的,我们等十一月份再来种郁金香,看它开花、结果!”这是幼儿之间的约定,也是他们对生命的尊重和珍惜。通过种植郁金香,幼儿从对生命绽放的期待,变成了对生命死亡的担忧,体验到了生命的诞生、成长与消亡。
3. 在自然与生命的节奏中懂得责任与守护
正值小满节气,幼儿发现之前辛苦种植的小麦七零八落地倒在了地里。到底怎么回事?幼儿通过录像取证,发现了小麦的破坏者——麻雀。那么,该如何保护剩下的小麦呢?幼儿想到了制作稻草人的方式。幼儿用太空泥制作稻草人的头,用草制作身体,用布制作衣服。在大家的合作下,稻草人诞生了。幼儿还给稻草人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——“泥妞”。对于幼儿来说,小麦不仅仅是植物,更是倾注了长时间感情的朋友。
在种植课程的实施过程中,幼儿有过争执、迷惑和挫折,但最终学会了合作、尊重与等待……通过种植来整合幼儿全身心的发展,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,更是一种与自然相伴相生的生活理念的传达,一种根植于儿童精神世界的文化底蕴的传递。
本文内容来自:宁阳县第二实验幼儿园